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练习题大全及答案

发布日期:2025-03-28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环滁皆山也(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名之者谁( ) 饮少辄醉(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云归而岩穴暝( )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伛偻提携( ) 宴酣之乐( ) 非丝非竹( ) 射者中,弈者胜( ) 苍颜白发( ) 颓然乎其间者( ) 树林阴翳( ) 鸣声上下( ) 太守谓谁( ) 答案: 环绕 茂盛的样子 居高面下 命名 就 情趣 昏暗 花;开放 茂盛 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尽兴地喝酒 弦乐器;管乐器 下棋 脸色苍老 原意是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遮盖 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为,是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 名之者谁 D.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案:B 。

A、C、D 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B 选项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 至于/负者/歌于途 D.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答案:C 。

A 项应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B 项应为“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 项应为“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翻译下列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案: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人得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二、阅读理解 阅读《醉翁亭记》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 答案:作者是欧阳修,他是北宋文学家。

文章第一段是如何描写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山上的泉水,最后引出泉上的醉翁亭。

作用: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先渲染滁州城的地理环境美,再突出琅琊山的秀丽,进而引出醉翁亭,为下文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做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之情。

文中描写了哪些“乐”?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山水之乐:作者欣赏滁州山水的美景而感到快乐。

②宴酣之乐:太守与宾客们在宴会上尽情吃喝、游戏的欢乐。

③禽鸟之乐:山林中的禽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快乐。

④游人之乐:百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

⑤太守之乐: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太守自有他的乐趣”;一种是“太守把大家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理由。

答案:示例:我认为“太守把大家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这种理解更准确。

文中描写了太守与宾客们宴游的欢乐场景,也写了百姓出游的快乐,结尾点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见太守的快乐源于看到百姓和宾客们的快乐,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文中反复出现“醉”与“乐”,请说说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醉”与“乐”是统一的。

作者因山水之美、宴酣之欢、与民同乐而陶醉,“醉”是表象,“乐”是实质,“醉”是为了更深刻地表现“乐”,“乐”是“醉”的原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共同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