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7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会认“硕、允”等 8 个生字,会写“旅、园”等 12 个字,能正确读写“丰硕、允许”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形象转变,感受童话的奇妙想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巨人的花园的变化。
体会巨人在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
难点 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新的童话世界——《巨人的花园》。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如“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发生了什么故事”等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丰硕、允许、呼啸、瑟瑟发抖”等词语的意思,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等。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巨人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但他回来后赶走孩子,花园变得寒冷荒凉,后来他在小男孩的启发下,拆除围墙,花园又恢复生机,他也从中明白了分享的快乐。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习巨人回来前的花园。
指名朗读第 1 - 2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花园的样子。
提问:巨人回来前,花园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感受花园的美丽和孩子们的快乐。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花园的美丽和孩子们的欢乐。
学习巨人回来后的花园。
自由朗读第 3 - 9 自然段,思考:巨人回来后,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巨人做了什么?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找出巨人赶走孩子、砌起围墙、竖起布告牌等行为,以及花园变得“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树叶飘落,鲜花凋谢”的语句,感受巨人的自私和花园的变化。
分角色朗读巨人与孩子们的对话,体会巨人的愤怒和孩子们的害怕。
学习巨人转变后的花园。
默读第 10 - 15 自然段,思考:巨人是怎样转变的?花园又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看到小男孩在桃树下的情景后,内心受到触动,拆除围墙的语句,以及花园再次变得“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小鸟欢唱”的描写,感受巨人的转变和分享带来的快乐。
讨论:巨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让学生明白是小男孩的举动让巨人懂得了分享的快乐。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不能自私自利。
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分享快乐的经历,或者如果自己是巨人,会怎么做。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分享,传递快乐。
(五)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如“洋溢、增添、训斥”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巨人的形象变化和花园的神奇变化,感受童话的魅力。
明白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花园的变化原因及巨人的转变过程。
感受童话的奇妙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 深入理解“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有关美丽花园的视频,展示花园里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美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花园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与众不同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或同桌互助,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纠正读音。
利用图片、动作演示、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洋溢、增添、训斥、叱责”等词语的意思。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是否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感悟神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花园经历了哪几次变化?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花园变化的原因。
第一次变化:巨人回来前,花园美丽,孩子们快乐玩耍。
原因是孩子们的到来,给花园带来了生机。
第二次变化:巨人回来后,赶走孩子,砌起围墙,花园变得寒冷荒凉。
原因是巨人的自私,不让孩子们进入。
第三次变化:巨人拆除围墙,花园又恢复生机。
原因是巨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允许孩子们进来。
深入分析巨人的形象变化。
找出描写巨人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巨人的性格特点。
开始时,巨人自私、冷酷,如“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你们要注意,这个花园是我私人的花园,你们在这里玩是绝对不允许的。
” 后来,巨人在小男孩的影响下,变得善良、宽容,如“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理解“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的含义。
引导学生结合花园的变化,讨论这句话的深层意义。
让学生明白,孩子是春天的使者,是快乐和希望的象征,只有懂得分享,才能拥有真正的春天和快乐。
(四)总结写法,拓展运用 总结童话的写作特点:充满奇妙的想象、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行为、蕴含深刻的道理。
拓展运用:让学生仿照课文,发挥想象,编写一个简短的童话,体现分享的主题。
学生写作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享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分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 7 自然段;阅读其他童话故事,下节课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会认会写文中的生字,理解并积累“踪迹、喧闹、冷酷”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巨人的花园从热闹到冷清再到热闹的变化过程,体会巨人的内心变化。
明白美好的事物要与大家分享的道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花园和巨人的变化过程,体会巨人的情感变化。
理解童话所传达的分享的主题。
难点 体会童话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将其融入生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里,童话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英国作家王尔德笔下的一个神奇童话——《巨人的花园》。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引导质疑:看到课题,你们对这个故事有哪些好奇和疑问呢?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如“巨人长什么样”“花园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形式认读,如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确保学生读准字音。
运用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踪迹、喧闹、冷酷、脸颊”等词语的意思。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巨人的花园写了哪些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品味,感受变化 感受花园的变化。
找出描写花园不同景象的段落,分别读一读。
对比花园在巨人回来前后以及巨人转变前后的不同景色描写,如“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与“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小鸟欢唱”。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花园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明白花园的变化与巨人的行为和心态密切相关。
体会巨人的变化。
找出描写巨人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巨人的性格变化。
分析巨人从自私、冷酷到善良、有爱心的转变过程,如巨人最初的训斥、驱赶孩子,到后来的反思、改变。
提问:是什么让巨人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是小男孩的纯真和温暖感染了巨人,让他认识到了分享的快乐。
(四)深入探究,领悟道理 引导学生思考:从巨人的经历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汇报,教师总结:美好的事物要与大家分享,自私只会让自己失去快乐,只有懂得分享,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温暖。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分享的快乐或者因为自私而感到后悔的事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花园和巨人的变化过程以及所蕴含的道理。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故事,如《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等,感受王尔德童话的独特魅力;鼓励学生以“分享”为主题,创作一幅绘画作品或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分享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和描写花园景色的句子。
把《巨人的花园》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对分享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