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7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提高赏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理解“闲人”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他一生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他就是苏轼。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去感受他当时的心境。
(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本文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这篇短文。
(三)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 重点字词:“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相与”(共同,一起)、“空明”(形容水的澄澈)、“闲人”(清闲的人)。
重点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全班齐读课文,巩固文意。
(五)研读文本 分析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句):点明夜游的起因和时间;第二部分(第 2 - 4 句):写月夜漫步承天寺,描绘庭院月色;第三部分(第 5 句):惋惜无人赏月,抒发感慨。
赏析月色描写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提问:这句话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有什么妙处?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作者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流露出一丝孤独寂寞;“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蕴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自我排遣的旷达。
引导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表面上指清闲的人,实际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被贬黄州,内心苦闷,但他能从赏月的乐趣中自我解脱,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情怀。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欣赏了作者笔下美妙的月色,体会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苏轼一样,笑对人生的挫折。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以“月光下的校园”为题,运用描写月色的手法,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理解文意,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心境,把握“闲人”一词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有关明月夜景的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然后引出苏轼的这首《记承天寺夜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展示 请学生介绍作者苏轼,包括其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指名认读并解释:“寝”“藻荇”“遂”“盖”“但”等。
(三)初读感知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朗读的优缺点,教师适时指导。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
(四)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给予必要的指导。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探讨。
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古今异义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寻张怀民”中“寻”(寻找),“未果,寻病终”中“寻”(不久)。
特殊句式:“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盖竹柏影也”(判断句)。
请几位同学再次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五)精读品味 分析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先写夜游的缘由,再写夜游的过程,最后写夜游的感慨,条理清晰。
赏析语言之美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重点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
提问:从修辞角度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竹柏影子的摇曳多姿,给人以美妙的视觉感受。
提问:从描写角度看,这句话有什么妙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视觉角度,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感悟作者情感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总结:作者被贬黄州,心情抑郁,“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出他的孤独寂寞,而夜游承天寺与友人共赏美景,“欣然起行”又表现出他暂时摆脱烦恼的喜悦。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表达了他被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以及自我排遣的旷达等复杂情感。
深入探讨“闲人”的含义:“闲人”既指作者和张怀民都是清闲之人,有时间赏月;又暗示他们政治上的失意,只能做“闲人”。
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超脱尘世的豁达胸怀。
(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比较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在写景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面对挫折时的经历和感受,谈谈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领略了承天寺夜晚的美妙月色,感受到了他复杂而又豁达的心境。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像苏轼一样,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仿照《记承天寺夜游》,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记录自己一次夜游的经历和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练背诵课文,准确默写。
深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对比阅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构思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理解文意,流畅翻译课文。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闲人”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人生哲学和精神境界。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古代文人被贬后写下的经典诗词,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人在困境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然后引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记承天寺夜游》,激发学生探究作者心境的欲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请学生简要介绍苏轼,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强调苏轼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坎坷的人生经历。
详细讲述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文章的节奏、语调、语气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准确、节奏恰当。
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如“寝(qǐn)”“藻荇(zǎo xìng)”等。
开展朗读竞赛,分组推选代表朗读,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等句子的停顿。
全班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读出韵味。
(四)文意疏通 学生对照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小组合作交流,互相检查翻译情况,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及时给予帮助。
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句子,让学生上台翻译,并进行点评和讲解。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实词:“解衣欲睡”中“解”(解开),“怀民亦未寝”中“寝”(睡觉)。
虚词:“欣然起行”中“然”(……的样子),“盖竹柏影也”中“盖”(大概是)。
特殊句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反问句、省略句)。
让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翻译,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确保准确通顺。
(五)文本研读 分析文章层次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层大意。
明确: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 1 句):点明夜游的时间、起因;第二层(第 2 - 4 句):描写夜游所见之景;第三层(第 5 句):抒发夜游的感慨。
赏析景物描写 提问: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有什么独特之处?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光,而是通过描写积水、藻荇来侧面烘托月光的清澈透明,这种写法独具匠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承天寺的庭院中,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下,感受那清幽宁静的氛围。
提问:作者描写月色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作者通过描写月色,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探究作者情感 提问:从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如“欣然”“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从兴奋喜悦到孤独寂寞,再到豁达超脱的情感变化过程。
深入探讨“闲人”的深层含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围绕“闲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政治处境、思想境界等方面进行思考。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闲人”不仅是指作者和张怀民有闲情雅致赏月,更是作者在被贬谪的困境中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一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他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六)对比阅读 展示苏轼的另一篇散文《赤壁赋》片段,与《记承天寺夜游》进行对比阅读。
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体会苏轼在不同作品中表现出的相似心境和不同的写作风格。
(七)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知识、文章结构、写作特色和作者情感等。
强调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启示,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整理文言字词的笔记。
以“我心目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苏轼的认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