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正文

《甜甜的泥土》教案(范文3篇)

发布日期:2025-03-26

《甜甜的泥土》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磕、绊、匿、攥”等。

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母子间的深情,体会离异家庭孩子对母爱的渴望。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甜甜的泥土”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圈点批注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美好瞬间,分享自己的感受。

提问:在你们心中,母爱是什么味道的?从而引出课题《甜甜的泥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进行重点字词的讲解,如: 磕(kē):碰在硬东西上。

绊(bàn):行走时被别的东西挡住或缠住。

匿(nì):隐藏,躲藏。

攥(zuàn):用手抓住、握住。

要求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请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共同梳理故事情节: 起因:王小亮的生母在学校门口给小亮送糖。

经过:小亮把糖带回家,藏在枕下,却被后母发现扔掉。

结果:第二天,小亮在上学路上发现融化的糖渗入泥土,感受到了母爱的甜蜜。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5分钟) 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王小亮和他生母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不同符号进行标注,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赏析。

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句子及赏析,互相启发。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分析: 例如,描写生母的句子“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小亮!我的小亮!’”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生母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和对儿子深深的思念。

描写王小亮的句子“他快活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

他跑啊,跑啊……”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小亮得到糖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出他对母爱的渴望。

教师总结: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位深爱儿子却又无奈分离的母亲,以及一个渴望母爱、天真可爱的孩子形象。

深入探究,理解主题(10分钟) 提出问题:“甜甜的泥土”有什么深刻含义?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甜甜的泥土”表面上指的是渗入了奶糖甜味的泥土。

深层含义是指母爱像泥土一样,虽然平凡、朴实,却无处不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即使生活中有困难和挫折,母爱也能给孩子带来甜蜜和温暖,让孩子感受到力量和希望。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本文通过讲述离异家庭孩子王小亮的故事,展现了母子间的深情,反映了离异家庭孩子对母爱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字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再次点明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希望同学们珍惜身边的亲情,用心感受父母的爱。

布置作业(5分钟)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甜甜的泥土》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积累词语,理解“踉跄、呆滞、吮、蓦地”等词语的含义。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母子深情,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母爱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教学难点 领悟小说结尾的妙处,理解其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母与子温馨相处的图片,如妈妈给孩子喂饭、陪孩子玩耍、送孩子上学等场景,配上轻柔的音乐。

教师充满感情地说:“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母爱是无处不在的,它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们。

今天,让我们走进一篇小说《甜甜的泥土》,去感受另一种别样的母爱。

” 预习展示,字词积累(7分钟) 请学生上台展示预习成果,将自己整理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并带领同学们认读。

重点讲解以下词语: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呆滞(dāi zhì):迟钝,不活动。

吮(shǔn):聚拢嘴唇吸。

蓦地(mò dì):出乎意料地;突然。

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练习,加深理解。

速读课文,梳理情节(10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并填写以下情节发展图: 送糖( )→藏糖( )→失糖( )→得糖( ) 学生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答案,然后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送糖(生母在校门口给小亮送糖)→藏糖(小亮把糖带回家藏在枕下)→失糖(糖被后母发现扔掉)→得糖(小亮在上学路上发现融化的糖渗入泥土) 教师总结:这样清晰的情节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故事背后的情感。

研读文本,分析细节(1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文中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能打动你的细节,分析它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或表达情感的。

”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细节,进行批注分析。

小组内交流讨论,每个成员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赏析: 例如,“她微笑着,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脸蛋,甜甜地说:‘吃吧,小亮。

乖,吃完了早点上学去!’”通过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生母对小亮的疼爱。

“他好久没有吃过糖,不知道糖是什么滋味。

他把糖埋在门前的雪堆里,想等明天再吃。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小亮的天真可爱和对糖的珍惜,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平时生活中缺少关爱。

探讨结尾,领悟主旨(10分钟) 展示小说结尾部分:“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

” 教师提问:“小说结尾为什么说泥土是‘甜丝丝的’?这个结尾有什么妙处?” 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说泥土“甜丝丝的”,是因为小亮感受到了母爱。

母爱就像这泥土,虽然平凡普通,却蕴含着无尽的甜蜜和温暖。

结尾的妙处在于:它含蓄地揭示了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回味中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和美好。

同时,以景结情,富有诗意,使文章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细节描写的作用以及小说所传达的母子深情。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感受到母爱的细节,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

布置作业(5分钟) 仿照本文的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表现亲情或友情。

推荐阅读莫言的《母亲》,比较两篇文章在表现母爱方面的异同。

《甜甜的泥土》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品味小说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理解小说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体会其艺术效果。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学习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分析小说双线交织的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体会双线结构对表现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5分钟) 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孩子,在寒冷的冬天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块糖。

这块糖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快乐。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类似因为一件小礼物而感到幸福的经历呢?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后,教师引出课题《甜甜的泥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感受语言(10分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师选取文中一些优美或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进行诵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例如: “中午,学校门口。

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

”简洁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亮晶晶的泪珠在他是眼眶里滚动,然后,大大的、圆圆的一滴,顺着脸颊滚下来,滴在嘴角上、胸膛上。

”细腻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小亮的伤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说的语言特点: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15分钟)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小说的结构特点。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小亮的活动;另一条是暗线,即生母对小亮的爱。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小说的结构思维导图,梳理两条线索的发展脉络。

小组展示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分析: 明线:小亮在学校门口收到糖→把糖带回家藏在枕下→糖被后母扔掉→在上学路上发现糖渗入泥土。

暗线:生母思念小亮,在学校门口送糖→关注小亮吃糖的情况→糖被扔后,母爱依然陪伴小亮。

教师总结双线交织结构的作用:使文章情节更加丰富曲折,主题更加深刻突出,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母爱的深沉和无处不在。

精读文段,语言赏析(10分钟) 教师选取文中一段典型的描写,如“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小亮!我的小亮!’”让学生从用词、修辞、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书面赏析文字。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共同总结赏析语言的方法: 从词语运用上看,“晕眩、跌跌撞撞、紧抓、使劲”等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生母见到儿子时的激动心情。

从修辞角度分析,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小亮!我的小亮!”强调了生母对小亮的思念和疼爱。

从情感表达方面,通过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生母对儿子的深情。

比较阅读,深化理解(10分钟) 教师印发一篇与《甜甜的泥土》主题相似的文章,如《背影》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提出问题:这两篇文章在表现亲情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语言风格和结构安排上又有什么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相同点:都表达了深厚的亲情,都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不同点:《甜甜的泥土》语言简洁明快,结构上双线交织;《背影》语言质朴平实,结构上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说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亲情主题。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学习借鉴本文的优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布置作业(5分钟) 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仿写练习。

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你对《甜甜的泥土》的阅读感悟,不少于300字。

 

你感兴趣的

编辑推荐

今日推荐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