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大全 分集剧情内容页

觉醒年代 剧情分集介绍

2025-03-14 分集剧情

《觉醒年代》主演众多,以下为部分主要演员及其角色: 于和伟:饰演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极具使命感,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懈努力,性格坚毅且充满激情。

张桐:扮演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热情豪迈,一心为劳苦大众谋福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侯京健:饰演毛泽东,胸怀大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在时代浪潮中逐渐明确革命方向,展现出非凡的领袖气质。

马少骅:饰演蔡元培,民主进步人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思想开明,广纳贤才,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有力支持。

朱刚日尧:饰演胡适,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留美归国后在北大任教,倡导白话文运动,在学术和文化领域有诸多建树 。

以下是该剧每集剧情概括及大结局详情: 第1 - 10集 第1集: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陈独秀因反袁入狱获释后,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激励青年追求自由、进步与科学。

第2集:《新青年》倡导新思想、新文化,主张白话文,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

北大教授辜鸿铭、刘师培等坚守旧文化,与新文化阵营形成鲜明对立。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决心革新北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第3集:蔡元培求贤若渴,邀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

陈独秀起初犹豫,后在好友劝说下决定前往。

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受启发,心系祖国命运,准备回国投身革命事业。

第4集:陈独秀携《新青年》团队入驻北大,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胡适从美国归来,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以《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推动白话文运动。

鲁迅蛰居北京,对社会现实深感失望,在陈独秀等人的鼓励下,开始创作小说。

第5集:北大课堂上,新旧思想激烈交锋。

辜鸿铭讲授《论语》,宣扬封建礼教;胡适则以西方现代思想与之抗衡。

蔡元培支持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的传播保驾护航。

毛泽东来到北京,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进步人士,开阔了眼界。

第6集:毛泽东积极参加北大的各类学术活动和社团,与进步青年交流思想。

他对时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道路。

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打孔家店”运动,批判封建礼教和旧道德,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第7集:《新青年》影响力不断扩大,发行量激增。

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以化名在报上论战,进一步推动白话文运动。

蔡元培组织北大教员赴欧洲考察教育,李大钊随行,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和思想文化。

第8集:李大钊在欧洲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惨状,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质疑,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回国后,他在北大开设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毛泽东阅读了李大钊推荐的书籍,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浓厚兴趣。

第9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深受鼓舞。

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关注俄国革命,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北大师生围绕十月革命展开热烈讨论,不同观点相互碰撞。

第10集:陈独秀发表文章,盛赞十月革命是“庶民的胜利”。

他和李大钊等人开始筹备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搭建平台。

同时,国内局势动荡,北洋军阀混战,百姓生活困苦 。

第11 - 43集(大结局相关) 第11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正式成立,吸引了众多进步青年加入。

毛泽东积极参与研究会活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此同时,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却遭到拒绝,引发国内民众的强烈愤慨。

第12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北京学生群情激愤。

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代表集会,决定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会的决定和北洋政府的软弱。

陈独秀、李大钊等积极支持学生运动,为学生出谋划策。

第13集: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北京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多名学生。

全国各界纷纷响应,声援学生运动。

第14集:五四运动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合力。

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民众奋起抗争,北洋政府下令通缉陈独秀。

第15集:陈独秀被捕入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

蔡元培、胡适等多方奔走营救。

李大钊发表文章,声讨北洋政府的暴行,强调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呼吁更多人觉醒。

第16集:在各方压力下,陈独秀获释。

出狱后,他前往武汉讲学,继续传播新思想。

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学生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刊物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第17集:李大钊深入工人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工人成立工会。

他撰写多篇文章,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思想基础。

胡适与李大钊就“问题与主义”展开论战,凸显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分歧。

第18集:论战进一步激化,新文化阵营逐渐分化。

陈独秀从武汉返回北京后,与李大钊秘密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事宜。

他们认为,中国需要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革命。

第19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

陈独秀前往上海,主持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与各地小组保持密切联系。

毛泽东在湖南积极筹备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20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中国,与陈独秀等人会面,商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问题。

马林提出一系列建议,推动了建党工作的进程。

李大钊在北京积极开展建党活动,团结了一批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第21集:经过充分准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派代表前往上海,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代表们来自不同地区,怀揣着共同的理想和使命。

第22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

会议期间,因遭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第23集: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代表们庄严宣誓,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陈独秀因在广州公务繁忙,未能出席会议,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第24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各地工人罢工此起彼伏,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李大钊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深入工厂,发动群众,为工人争取权益。

**第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