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三大守恒包括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并举例说明:
电荷守恒
定义: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在书写电荷守恒式时,需要找出溶液中所有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再根据离子所带电荷数来确定其系数。
示例:在Na2CO3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Na+、H+,阴离子有CO32−、HCO3−、OH− 。Na+带一个单位正电荷,H+带一个单位正电荷,CO32−带两个单位负电荷,HCO3−带一个单位负电荷,OH−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其电荷守恒式为:c(Na+)+c(H+)=2c(CO32−)+c(HCO3−)+c(OH−)。这里c表示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2c(CO32−)前面的系数2是因为CO32−带两个单位负电荷。
物料守恒
定义:也叫元素守恒,指的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会发生水解或电离,但组成该电解质的各元素原子的总数始终是不变的。
示例:对于Na2CO3溶液,Na2CO3在水中完全电离:Na2CO3=2Na++CO32− 。
假设Na2CO3的初始浓度为c,那么c(Na+)=2c,c(CO32−)初始也为c。但CO32−会发生水解:CO32−+H2O⇌HCO3−+OH−,HCO3−+H2O⇌H2CO3+OH− 。
碳元素以CO32−、HCO3−、H2CO3三种形式存在,根据物料守恒,钠元素的物质的量是碳元素物质的量的2倍,则物料守恒式为:c(Na+)=2[c(CO32−)+c(HCO3−)+c(H2CO3)] 。
质子守恒
定义:是指酸失去的质子(H+)总数等于碱得到的质子总数。也就是在电解质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和OH−的物质的量始终相等,只不过一部分H+或OH−可能会与其他离子结合,但总量关系不变。
示例:在Na2CO3溶液中,H2O电离出的H+一部分被CO32−结合:CO32−+H+⇌HCO3−,CO32−+2H+⇌H2CO3;另一部分以H+形式存在于溶液中。而H2O电离出的OH−则单独存在于溶液中。
所以质子守恒式为:c(OH−)=c(H+)+c(HCO3−)+2c(H2CO3) 。
质子守恒式也可以由电荷守恒式和物料守恒式推导得出。将前面Na2CO3溶液的电荷守恒式c(Na+)+c(H+)=2c(CO32−)+c(HCO3−)+c(OH−)和物料守恒式c(Na+)=2[c(CO32−)+c(HCO3−)+c(H2CO3)],把物料守恒式中的c(Na+)代入电荷守恒式中,经过整理就可以得到质子守恒式。